补身子要合理的补本文发表时间:2011-1-29 来源:jk100f.com 标签:散寒发汗
中国的中药是非常好的,中药这个“毒”,更倾向于指它带有的强烈偏性。中医是从这方面把握它们的药物属性。中医认为,药食同源,“物得天地之偏气”。凡是偏性比较大的,用来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倚,都可以用做药物。如麻黄性辛温,可用来散寒发汗、止咳消肿。又如大黄,性寒味苦,中医用于治疗大便干结、火热亢盛等症,按此分类原则,生姜、大枣、川椒这些食物中的作料也包括在内。相对而言,食物比如小麦、稻米等,就为平性。中药用对的时候,它可以用它的偏性纠正你身体功能的不平衡,但如果你吃了这些反倒使身体产生不平衡,那就是“毒”了,发生这种情况后就应该立刻停止。 下面我们就来举个例子吧。人参是不是好药?是!但要看给谁用。人参有很强的补虚养气作用,血虚者也适用。但如果给了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吃,十有八九会流鼻血。一般地讲,补阴药药性甘寒,多服易伤阳气;补阳药药性温燥,常用则伤阴助火;补气药多黏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气药多壅滞,多用会是腹胀纳呆,这些都是滥用药物当作保健品的恶果。所以,药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药,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这是一个辩证的用药之道。因此,用药前,先要辨明虚损部位,熟悉药物的偏性,另一方面,要防范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病人是否“过矫”了,只有了解了自己身体的虚弱才能合理的去调理。 中医的理论历史悠久,补药之外,一定会合理运用少量的“泻药”。如六味地黄丸中用茯苓、泽泻,补中益气丸中追加陈皮、柴胡,都有预防补药过偏的作用。当然,现代人滥用的不只是中药,西药也有。这不仅浪费了药物经济资源,也影响了人们的寿命。我认为它也属于一种“养生障碍”。在养生问题上,我们一定要谨慎对待药物,用药之前,多看说明书或中药参考书,了解使用注意事项。如有不懂,应多请教医生、药师等。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些“药罐子”病人,虚不受补,正是脾胃被药塞满了,运化功能出了问题。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功能的兴衰都与脾胃密切相关,出现什么问题后,要先从肠胃下手。 (181749)(53)(125)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