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癜风治疗——中国|北京|最好的白癜风治疗网 >> 白癜风 >> 关爱健康 >> 皮肤保养 >> 正文 >> 正文

白癜风发病的分子机制主要综述

本文发表时间:2009-9-18 来源:jk100f.com 标签:白癜风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成因

来说说看白癜风治疗设备有哪些讨论一下白癜风影响日常生活不
讨论一下白癜风的专家哪的好跟我说说白癜风吃什么好一点
来说说看关于白癜风的治疗就想知道白斑病的病因是啥
蚊子叮咬白癜风危害有什么治疗方简析白癜风患者在室内养花

  

  白癜风是一种获得性色素减退皮肤病,病理学表现为皮肤、黏膜的黑素细胞(MC)被破坏,皮损区MC明显减少或消失。

  (一)表皮黑素细胞

  人黑素细胞(MC)在妊娠5~6周自胚胎神经嵴开始移行(mi-gration),第7周到达表皮。在胚胎移行途中,有少数成黑素细胞(MB)中途停滞或转化为无黑素静止MC。这些在胚胎发育中停滞或迷走MC看来似乎无意义,但最近研究发现毛囊外毛根鞘可能有少数多巴染色阴性静止的MC,它们能从外毛根鞘重新移行至脱色区表皮,积极参与白癜风色素脱失斑复色(repigmenta-tion)。移行入表皮的MC最终定居在基膜上,每一个MC与其毗邻的大约36个角质形成细胞(KC)在形态和功能上密切关联构成表皮黑素单元。现在看来用表皮黑素单元来理解MC与皮肤其他类型细胞的联系未免过于简单,因为MC可能存在一个由未分化基底层KC、KC衍生细胞因子、基膜成分、细胞黏附分子和细胞外基质(ECM)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特定复杂微环境中,其增殖分裂、黑素生成、移行和存活等行为可能会受来自这一局部微环境多种细胞或分子水平的调节,不利的环境因子(derogatory-envi-ron-mentalfactors)很可能诱导MC向皮损周边或毛囊移行,只有少数不能移行的MC才会成为各种机制(如免疫介导细胞毒或毒性氧自由基等)的靶细胞而遭破坏。Bose试图用这一观点来解释临床上部分白癜风患者白斑区周围皮肤出现的色素增加。诸多事实证明无论是胚胎发育中的MB,还是皮肤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MC均能发生移行,且移行机制很大程度上受到KIT/干细胞因子(SCF)系统、整合素/ECM系统的调控。

  1.KIT/SCF系统

  (1)KIT:鼠c-kit基因是一原癌基因被定位第5号染色体显性白斑(w)位点,编码一种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白,被称作KIT。人的KIT基因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qll~q13。c-kit基因在胚胎移行的MB高度表达,直到MB在皮肤定植发育(coloniza-tion)成熟。在成人正常MC也有一定水平c-kit基因表达。c-kit基因突变主要影响KIT受体细胞内ATP结合区,使受体自身特定区域酪氨酸的磷酸化障碍,阻断细胞信息传递。同时与细胞生长、分化、移行和存活有关的功能蛋白的磷酸化也有可能出现障碍。鼠c-kit基因突变出现斑驳病特征性表型(皮肤、毛发色素脱失),还伴有造血和生殖细胞生成障碍。在人类斑驳病中已证实有KIT基因突变,但并不伴有造血和生殖细胞异常。为了进一步研究c-kit对胚胎MB的移行、分化和增殖的作用,Yoshida等在小鼠交配后9.5~11.5天、13天、14.5~15天3个时期分别向胚胎内注射抗c-kit受体单抗(AcK2)以阻滞c-kit功能,结果得到3种皮肤着色模式完全不同的子代鼠。他们提出胚胎MB分化移行可能经历4个c-kit依赖和c-kit非依赖重复交替阶段:①皮肤内MB移行需要c-kit;②在MB进入表皮之前不需要c-kit;③进入表皮的MB激活增殖存活需要c-kit;④当皮肤的Mc聚集并移入发育中毛囊后,其存活不需要c-kit。胚胎MC的c-kit依赖性调节呈独特的时空模式(spatio-temporalpattern),其机制仍不清楚。Spritz等人工合成KIT基因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在体外与正常人MC共同孵育,结果是该反义DNA链能显著抑制MC增殖,但对其存活无影响。KIT基因的反义寡脱氧核苷酸链可能通过与KITmRNA结合,选择性地关闭KIT基因,阻止KIT受体蛋白的翻译,使KIT受体表达降低,从而抑制Mc增殖。Norris等人发现正常成人MC也有一定水平KIT基因表达,这可能与保持正常MC的缓慢分裂潜能有关,KIT表达减少很可能会导致MC生长存活缺陷,成为白癜风皮损MC丢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此外KIT还能通过对酪氨酸酶蛋白磷酸化修饰,激活酪氨酸酶,促使黑素生成增加。

  (2)SCF:SCF又称作肥大细胞生长因子,KIT配基和Steel因子。人SCF编码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steel位点。胚胎期SCF由皮肤成纤维细胞(Fb)表达产生。SCF作用具有多效应性(pleiotropiceffect),它能延长细胞存活时间,影响细胞骨架装配,并通过调节Mc表面整合素表达与整合素受体亲和力来调控MC在ECM配基上的黏附与移行。Scott等用人重组SCF对体外培养的人胎儿MC与新生儿MC进行干预,用时缩影像显微摄像(timelapsevideomicroscopy)来记录两种MC在不同ECM包括纤维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I型胶原和Ⅳ型胶原上的黏附移行情况,同时用流式细胞计荧光激发细胞分类技术(fluorescence-activatedcellsorter)来分析细胞表面整合素表达。结果表明新生儿和胎儿MC对Ⅳ型胶原黏附减低;胎儿MC对LN黏附增加而对FN黏附减低;胎儿MC对LN黏附增加而对FN黏附减低;新生儿MC对FN黏附无变化,但在FN表面移行速度几乎提高两倍。整合素表达分析显示经SCF处理后新生儿MCα2下调;α3、α5、β1、上调,胎儿MCa2、α5、β1下调;α5、β1下调;α3、αv上调。合理的解释α2是胶原、LN的受体,当新生儿MCα2下调可以说明新生儿MC对Ⅳ型胶原、Ⅰ型胶原、LN黏附减低;而α5β1、α3β1是FN的受体,这两种分子表达增加,使新生儿MC在FN表面移行增强。除直接调节Mc整合素表达外,SCF还能通过影响其KIT配基酪氨酸酶活性来调节对整合素亚单位翻译后磷酸化,改变整合素受体亲和力。胚胎MB移行通路中Fb发育依赖性表达SCF,不断精细调节着MB对ECM的黏附分离平衡,正确引导和促使MB的移行,新生儿和胎儿MC对Ⅳ型胶原黏附减低有利于MB沿着富含Ⅳ型胶原的神经和血管基膜移行,胚胎MC对LN黏附增加,使细胞更易于定植在表皮基膜上。

  2.整合素-ECM系统

  整合素:整合素是细胞黏附分子中一个复杂家族,它是由α、β亚单位经非共价键连接组成异二聚体的跨膜糖蛋白。目前已知至少有8个β和13个α装配成20多种整合素分子,其特异性通常是由α亚单位决定。参与皮肤细胞与基质相互作用的整合素见表2-2。整合素作为一个桥将ECM和细胞肌动蛋白骨架联结起来,联结的分子基础是β1和β3整合素胞内的C端肽链尾与细胞骨架相关蛋白,踝蛋白(talin)和α-辅肌动蛋白(α-actinin)相互贴附。整合素参与MC与ECM的动态黏着以及诱导细胞骨架装配与拆卸(disasselnble),与MC扩展移行密切相关。

  (1362)

热门词:白癜风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成因
相关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