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学研究资料多次证明,正常人血液的PH值为弱碱性,如一旦呈偏酸性血液,就会引发多种疾病。血液的酸碱度一般是由人们平时生活所摄取的食物决定的,所以要想达到酸碱度正常的血液,就要注意膳食结构的合理,少食易使血液转变为酸性的食品,多食与之相反的食物,这就是食物疗法。食物疗法古亦有之。商朝宰相伊尹精于烹调,通晓药性,所著的《汤液论》就是论述如何采取烹调方法来治疗疾病。周朝设有“食医”的官员,专门负责以食治病。隋唐医家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专辟“食治”一卷,认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他还主张“凡欲治疗,先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元、明、清以来,也有不少医家对食物疗专家对偏方严格论证。